
23/08/2025
【義大利拿坡里地鐵】
拿坡里歷史中心被譽為世上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區之一,並於1987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世界遺產。這座城市格局源於公元前470年古希臘「Neapolis」的棋盤格規劃,由三條東西向大道(Decumani)與多條南北向巷道(Cardini)交錯而成。建築物緊密,街道狹窄,許多歷史住宅設有內部中庭(cortile/atrio),不僅能引入光線,也成為鄰里交流的半公共空間。
拿坡里依山傍海而建,城市呈現梯田狀:海港與舊城區位於低處,Vomero和Posillipo山丘則分佈著貴族住宅與觀景台。陡峭街道透過纜車連接不同高度,是城市交通的一大特色。現代發展代表則是結合藝術的地鐵「藝術站」。然而,拿坡里都市規劃面臨挑戰:狹窄街道導致交通壅塞;歷史中心人口密度過高,缺乏綠地;無序擴張使郊區基礎設施不足;地鐵施工常發掘考古遺跡,凸顯了歷史保護與現代需求的矛盾。
__________________
拿坡里與巴塞隆納的都市規劃比較
拿坡里與巴塞隆納都臨地中海,地形與中庭設計、棋盤格街道都有相似之處。但主要差異在於發展理念:拿坡里以歷史延續為主,保留了古老街區的狹窄街道;而巴塞隆納Eixample區則是19世紀的現代規劃,街道寬敞,更注重採光、通風、交通與公共空間。
__________________
旅途見聞與地鐵站拍攝體驗
為拍攝南義馬泰拉(Matera),我決定以拿坡里為往返巴黎的據點。這是第一次踏足南義,親自體驗過去聽聞「北義富有,南義貧窮」的說法。當我穿梭在這座城市時,訝異於其髒亂臭與破敗景象:狹窄昏暗的巷道、缺乏交通號誌、車輛缺乏禮讓行人的表現、人車混用道路,以及簡陋建築。為此該拿坡里和德國的科隆被我列為歐洲不再涉足的清單。
除了品嚐道地的比薩,旅程最期待的便是地鐵站拍攝,尤其是被譽為「歐洲最美地鐵站」的 Toledo 和 Chiaia。相較於斯德哥爾摩,拿坡里的地鐵拍攝更具挑戰性:漫長的候車時間(15-30分鐘)、缺乏空調,以及 Toledo站龐大的上下車人潮。為了捕捉空間感,除了耐心等待,透過疊圖去除行人成為必要的手段。
__________________
Garibaldi地鐵站:不及預期的設計
1994年曾獲普利茲克建築獎的法國建築師 Dominique Perrault 構築了深達地下40米的 Garibaldi 地鐵站。他將地鐵出口與地面商業空間整合,形成連續動線。車站地面層的鋼構遮陽(Canopy),既能遮陽擋雨,也延續了車站內的風格,讓光線透入,呼應「光與空間互動」理念。在地下層,建築師欲運用鋼材與鏡面,營造出寬敞透明的空間。然而,Garibaldi地鐵站卻是我認為設計成效最差的車站之一。地面層複雜的鋼構遮陽加劇了城市雜亂感;而地下層眾多手扶梯與橫樑阻擋日光,使得光線無法有效引地被引道至地下層。該事務所以相同的設計理念與建材,應用於2025年1月啟用的大巴黎14號線Villejuif Gustave Roussy 車站,得益於其規模和較少的手扶梯,這回終於讓光線有效地被引入地下50米,達到預期的設計效果。
作品網址:
https://www.chechiachang.com/st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