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/04/2025
所有的入住房客我們都有提供十字鳴心咖啡的免費飲品一杯,既然來到了阿里山,喝杯阿里山咖啡再自然不過,不過水洗、蜜處理、日曬這些處理法到底是什麼意思,有時候真的不容易理解,這篇來自鄒築園介紹蜜處理的文章非常精采,推薦給有興趣了解的朋友💪
訂房網址:https://mingxinhouse.dingup.cc/
#十字鳴心旅宿 #十字鳴心咖啡 #嘉義 #阿里山 #秘境 #森鐵 #鐵道 #鐵路 #旅行 #旅 #女子旅 #家族旅遊 #民宿 #トラべル #아리산 #스쯔루역 #대만여행 #타이완여행 #嘉義縣民宿第348號
[ 蜜處理怎麼處理|不是調色盤的那些事 ]
▐ 大家對蜜處理,是想像了些什麼?
蜜處理,名字聽起來甜甜的,分類還有漸層感:
白蜜、黃蜜、紅蜜、黑蜜,像一盤風味彩妝眼影盤。
一般來說,外觀「黃蜜」的風味趨近水洗;「黑蜜」則往日曬靠攏。
但有沒有例外?有的~
白到發光的白蜜,喝起來竟然像全日曬。難不成標錯了?
No no no——不是誰貼錯標籤,
是有件重要的事,常常被忽略:
不是「保留的果膠有多少」在決定風味,
而是「這些果膠有沒有參與發酵、參與到什麼程度」。
顏色命名雖然方便教學、記憶、行銷——
但如果你拿它來推風味,就像看髮色猜性格。
只能說,是一種充滿希望的浪漫幻想。
▐ 顏色,不等於發酵力道
我們的現場經驗裡,最常看到這些狀況:
▬ Case.1 果膠保留不多,但天氣濕、翻得少、乾得慢
→ 結果風味奔放,香氣飽滿,像在開派對。
▬ Case.2 看起來像「黑蜜」的豆子
→ 果膠保留超多,曬得又快、翻得又勤,結果香氣發不出來,喝起來乾淨得像水洗,視覺系假蜜代表。
有些外觀像在大聲說話的豆子,喝起來卻安靜得要命。
所以我們會說:
顏色 ≠ 果膠量
果膠量 ≠ 發酵程度
▐ 褐變,是發酵歷程的日記
看到顏色深,就以為「這豆子果膠很多、黏到不行」?
沒有啦~~,其實是因為它經歷得比較多,所以褐變比較深,『故事』也比較長囉!
基礎概念來了:
乾燥越慢、翻得越少、時間拉得越長,
風味就越集中,表皮顏色也越來越像在寫一篇自傳。
那些紅、那些黑,不是「留住果膠」的結果,
是「發酵歷程」的痕跡。
蜜處理的顏色,不是裝飾,是它經歷過的證據。
▐ 我們怎麼處理蜜處理|發酵現場的默契操作
我們觀察的,不是「黏不黏」,是「發不發」。
▬ Step.1 判斷氣候與濕度
這是發酵穩不穩、會不會暴走的先決條件。
▬ Step.2 控制翻動頻率與時機
翻與不翻、快翻慢翻,每一種節奏,都是在調整它的妝感濃淡。
▬ Step.3 規劃乾燥曲線(特別是前三天)
乾太快,風味斷;乾太慢,香氣飄。這三天,比戀愛初期還脆弱。
▬ Step.4 微生物參與程度判斷
有時看氣味、有時靠手感,偶爾還得聽聽翻動時的聲音。
我們每批豆子,都會問出那句經典問題:
👃「倫哥,這批要翻嗎?」
那個倫會看一眼、聞一聞、抓一把豆、滑個手機
(看起來像在刷 Reels,其實是在查紀錄)
然後淡淡地說:「這批慢點翻,會發得漂亮一點。」
我們有溫濕度表、有翻動紀錄、有發酵曲線圖,
但有時候,還是靠倫哥的鼻子+一點神力。
▐ 蜜處理,是一場妝感設計實驗
講到這裡,就得回到小編最愛說的妝感宇宙:
水洗 = 素顏
蜜處理 = 淡妝
日曬 = 全妝
厭氧處理 = 果酸煥膚+濃縮精華
蜜處理不是一種妝容,是整套化妝流程的策劃與選擇:
要不要遮瑕?畫不畫腮紅?唇色要走裸色還是飽和色?
全都取決於你怎麼曬、怎麼翻、怎麼控乾。
▐ 它不是塗上去的,是「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」
謝謝詩經的美感,但簡單來套用的意思是:
不是誰把果膠留得多、翻得勤,就能逼出漂亮香氣。
那是時間、微生物、空氣與節奏一起合作的成果。
像春天自己開花一樣,你不能催它,
只能觀察、等待——
然後在某個剛剛好的時機,發現香氣遠隨流水香。
這批豆子,開始說話了。
▐ 我們不是不畫「顏蜜」的妝
我們只是希望:風味不要被外觀或名詞先入為主地想像與詮釋。
我們想讓每批豆子,用味道說話。
不被顏色定義的靈魂 👻
—下雨值班編
#蜜處理甜甜蜜蜜
#褐變的妝感風味設計
#我們怎麼處理咖啡
#咖啡農處理宇宙篇二
#比你想像的果膠還滑
#鄒築園
#阿里山咖啡 #精品咖啡